以下資料來源: 國語日報網站
http://www.mdnkids.com/info/news/special.asp?Serial=277
「百年兒童閱讀──雜誌篇(下)」從大眾到小眾 雜誌出版難經營
吳啟綜
定期閱讀,是兒童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。放眼國際,美國、日本、法國、英國,甚至人口較少的香港,都有多元的兒童雜誌;反觀國內,在環境快速變遷下,質量都明顯不足,到底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?
「若想害人,就建議他去辦雜誌。」一語道破臺灣雜誌市場的困境。可想而知,兒童雜誌的經營更加艱辛。例如民國四十年創刊的《小學生》,當時是臺灣兒童刊物中,讀者最多、影響最大的兒童雜誌,但還是在民國五十年吹熄燈號。
曾擔任《小學生》主編的兒童文學作家林良表示,《小學生》的誕生是教育廳召開校長會議時,有校長提議,學生閱讀的讀物越來越少,建議教育廳統一編印,於是教育廳委託臺灣書店創立《小學生》。
《小學生》獲得政府補助,維持了十年,但更多民間籌辦的兒童雜誌只是曇花一現。林良說,現在是民主時代,很難獲得政府補助,一切得由市場決定,符合市場需 求才能生存。兒童文學作家馬景賢說:「連成人雜誌都很難生存,何況兒童雜誌,除非有很好的基礎和財力。」一些雜誌在銷路不佳的情況下,只好結集成冊或推出 繪本,以書「養」雜誌。
長期鑽研臺灣兒童文學的邱各容說,主編在兒童雜誌扮演重要的角色,五○年代,《小學生》、《東方少年》、《學友》等雜誌主編、作者群都很優秀,最後成為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發展的開拓者、參與者和見證者;反觀近十年來,後繼無人。
《未來少年》總編輯許耀雲指出,近幾年因少子化的影響,嚴重影響兒童雜誌的發展,除非有雄厚的財力,否則以一年只有十九萬名新生人口很難支撐。其次,現代 兒童接收的影音誘惑太多,不像以前的孩子除了閱讀外,沒有太多的課外活動。因為這兩個客觀環境因素,臺灣的兒童雜誌在民國八十四年出現空窗期,隔了近五年 才有新雜誌誕生。但之後也面臨一些問題,例如經營者常換人,不願培養專業人才,內容有超齡現象,小讀者不易親近等。
馬景賢建議,政府不能只靠新聞局的金鼎獎鼓勵民間業者,應有積極作為。另外,業者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,清楚設定讀者對象,內容深淺符合學生需求。
除了清楚界定讀者,《小作家》、《國語日報週刊》主編羅吉希也認為,雜誌內容應該多元,除了人文,還要有科學、藝術,並與國際接軌。另外,也要重視兒童的視覺感受,一般報紙刊登的是新聞照片,兒童雜誌強調的則是插畫,因此兒童雜誌無形中也培養了許多文字工作者和插畫家。
數位化發展 學習變立體
網路科技的發達,加上電子瀏灠器的出現,讓雜誌面臨嚴峻的挑戰。邱各容說,數位化及以市場為導向是未來發展的趨勢,但要永續經營,在內容編排上,必須更活潑,內容更貼近小讀者。
羅吉希表示,網路科技發達,資訊取得方便,兒童可能連結到不安全的網站,對心智產生負面影響。另外,長時間透過電腦閱讀,會對兒童視力造成傷害,相形之下,紙本的兒童雜誌,能提供安全的閱讀環境。她認為,紙本的兒童雜誌未來將朝珍藏方向前進。
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,「閱讀可以鍛鍊深度的抽象思考,閱讀經驗愈豐富的人,閱讀課本也會愈輕鬆。」許耀雲指出,電子書發展技術越來越成 熟,這是全球未來發展的趨勢,它可以當讀者資料庫,可以提供立體學習,也可以延伸閱讀,它的功能性閱讀增加很多;不過,令人擔憂的是,電子書影音化會限制 兒童的想像力、思考力,例如透過文字可以想像到很多畫面,這是影像無法取代的。所以要訓練抽象思考,還是應該要回歸到文字閱讀。
吸引小讀者 首重封面故事
一本優質的兒童雜誌,除了要有合乎年齡層的閱讀內容外,還要具備哪些要素才能吸引小讀者呢?林良說:「雜誌封面故事很重要,要讓讀者沒辦法預測,對雜誌永 遠感到新鮮,小讀者看每一期封面就像是看報紙的頭版一樣,每期都不同,對雜誌是有所期待的。封面故事能滿足小讀者,就是成功踏出第一步。接下來,連載的故 事有連續性,每一次的結尾都製造懸疑,才能讓讀者期待下一期的到來。」
至於雜誌內容,林良表示,不能只限於文學性,科學性、知識性都要有,讓內容更多元。早期兒童雜誌多以兒童文學為主,之後加入美國、日本翻譯的文章以及插畫,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小讀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