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

艾力克森 Erikson 的八階段

 心理分析學家認為生命中有八個 階段,在每個階段必須面臨一重要危機,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便影響個人的行為。艾力克森 Erikson 的八階段: 生命不是由前幾年決定的,每一時期都重要。

1. 信任對不信任: 0-1歲
第一年會發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,對世界信任的態度來自於被照顧 的品質,尤其是母親的。測知小孩的"信任感"發展是看他能否較無焦慮與不生氣地接受母 親不在的時刻。這個危機並非完全在第一年就可解決,而在生命中每一個時期碰到 困難時會再出現。


2. 自主對羞恥與懷疑(自律vs. 害羞): 2-3歲
在小孩二、三歲時,如小孩學會開門、站在椅子上、單獨上廁所 等,使個體覺得他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並有某種技能的勝任感,則他具有"自主性"。若父母 在這段時期沒有耐性要小孩子急著去達成某些事,反而易使小孩對自己的能力產生"懷疑與 羞恥",這將成為他在青少年期學習獨立時的困難。 但也要避免小孩有過度的自主性以致 可以完全控制父母或他人,如他以心臟病的症狀來嚇阻父母,故要取得平衡。


3. 主動對罪惡感(自動自發、進取vs.愧就疚):4-6歲
小孩四、五歲時必須學會獨自參與或設計各種體能和智力活動,如 騎單車或打棒球。若得到父母的支持,則"主動感"被培養出來;若當小孩付出努力, 卻被取笑或輕蔑,則會導致罪惡感。


4. 勤勉對自卑感: 6-11歲
六歲至十一歲之間,小孩開始創作事物,如果父母或老師能讚賞 或肯定他所完成的作品,就能激發他的"勤勉感"。但如果無法與同學競爭時,就會有 "自卑感"的出現。如果他與其他同輩團體或其他成人的關係很好,則可平衡自卑感的 衝突。


5. 認同對角色混亂:12-18歲
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,在此時統整所有過去、現在以及未來期望 的資料,以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,未來會如何。若已發展出良好的信任、自主、主動 以及勤勉,則在此時較易有清楚的定位,稱為"自我認同"(ego identity)。若過去有不信任 、羞恥懷疑、罪惡感或自卑感的人,到此時則多半對自我感到迷惑或不確定,這就稱" 認同危機" (identity crisis)。 認同危機不只限於青少年,如中年婦女在小孩成年離家時, 一直認同工作的老年人面對退休時。


6. 親密對孤立:約19-30
成年期初期的重點是親密人際關係的發展。個人必須願意跨越自己的藩籬, 使自己透明化,表現自己的思想與感情,以便與他人建立關係。親密關係包括知己朋友、情人 、婚姻伴侶都是。那些害怕或逃避親密關係的人將感到孤立疏離。


7. 生產對停滯: 約31-50
在成年期中期,生產(generativity)與對社會有貢獻是極重要的。中年人 關心創造、生產、社會公益及對下一代的照顧提攜。若只關心自己一個人,則他會停滯成長, 且人際關係會愈貧乏。


8. 統整與失望: 約50-生命終點
接近生命終點時,人開始回顧反省這一生的意義與價值,若滿意於這一生的 生活方式,此刻會以"統整"的眼光去回顧,希望去統整自己所盼望的生命與實際發生的生命。 反之,若視此生是一連串的挫折與錯失良機,則"失望感"油然而生,也隨在世的時間愈來愈短 而愈焦慮不安。

沒有留言: